ku游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官网ku游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width="200" height="30">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赵学敏:积极推进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

本文摘要:赵学敏副局长在纪念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2006年10月29日)今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五十周年。前天,国务院七个部局举行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学术报告会,让广大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与有关专家学者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理念、手段及其机制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ku游平台

赵学敏副局长在纪念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2006年10月29日)今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五十周年。前天,国务院七个部局举行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学术报告会,让广大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与有关专家学者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理念、手段及其机制进行交流,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一、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已记录的物种数量来看,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我国的生态系统也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惟一具备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同时,我国生物特有属、特有种多,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丰富,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取科学合理措施有效保护这些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导致森林与湿地减少、草原退化、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如鸟类和哺乳类,当今的灭绝率是过去地质时期的100倍至1000倍。为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不同的保护模式,而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最有效措施。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世界各国在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进展迅速,也取得十分显著的成就。据200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共同编辑出版的《联合国自然保护区名录》统计,当时世界各地共建立10.2万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88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的12.65%。其中,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71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5%。

现有自然保护区中,有90%是在近40年中建立的。通过调查显示,世界上许多典型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珍贵树种都在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最有效措施。

二、林业部门推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生态保护的主体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的。1956年9月,秉志、钱崇澍等五位科学家向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提出提案,建议在全国各省(区、市)划建天然森林禁伐区,即自然保护区。国务院根据此次大会的审查意见,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森工部办理。

同年10月,林业部制定了划建自然保护区的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建对象、划建办法和划建地区。据此,相继建立了以保护森林植被为主要功能的广东鼎湖山、浙江天目山、云南西双版纳等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从此启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

“文革”时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自197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对环境问题逐步重视。

尤其是1979年10月林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八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以后,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开始走上正轨。此后,在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比较顺利。特别是2001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开始全面提速。截至到2005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发展到2349处,面积1.5亿公顷,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已超过世界约12%的平均水平;其中林业部门共建设和管理1706处自然保护区,面积1.2亿公顷,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的72.6%和80%,同时还因地制宜建立了自然保护小区45439处,总面积14.7万公顷,与自然保护区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保护体系,成为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体。

三、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众所周知,森林、湿地、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保持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湿地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除了拥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外,还在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功能。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仅以其水土保持功能为例,林地土壤的含水量可达50%左右,是荒裸地土壤含水量的2~3倍;降水时,约有15%~40%的降水被树冠截留,5%~10%被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收,50%~80%渗入土壤被蓄留并形成地下径流。而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森林植被对暴雨等降水具有极强的减速过滤和展平洪峰等作用,可有效地减缓洪涝灾害的发生,进而发挥水资源对人类的有益作用。

对于湿地,仅以辽河三角洲芦苇沼泽湿地为例,其8万公顷的苇田及纵横交错的渠系每年至少可以去除总氮3200~4000吨,活性磷80吨左右,这还是以春季灌水量为限制因子的保守估计,此值尚不足其潜在去除能力的1/10。就去除效率而言,该湿地对总氮的去除率约为66.7%,对活性磷的去除率约为90%,辽河口湿地的这种养分截留效应为削减氮磷入海通量,防止近海水域富营养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总之,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了大量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科学研究表明,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携带的基因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明发展必须依赖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这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关注。

很多国家出台了专门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并支持相关技术和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我国也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基因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相关内容一直是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的重点支持对象,国家“十一五”规划也对此进行了阐述。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我国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盖了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130多种珍贵树种的主要栖息地及分布区,这为培育扩大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需求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维持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三)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与科学研究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由于其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为生物、生态、地质、地貌、水文、经济及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目前,我国已有600多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科研监测机构或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联系,许多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科研基地;我国已经建立的36个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基本是位于自然保护区内。

另一方面,科研工作的开展又能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各级林业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对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在充分发挥林业系统科技力量的同时,还广泛组织各有关部门的科技力量,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野生动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繁殖技术、基因保存及开发、疾病防治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有力地推进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四)自然保护区是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

ku游平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并且,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也对科学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由于自然保护区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和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向人们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成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自然保护区建有专门的宣教中心,向访问者进行科普教育。

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到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人数达5亿多,而我国自然保护区参观考察的人数也逐年上升,仅四川省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就达120万人以上,这在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和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在实践中还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五)自然保护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之一。

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建立在“老少边穷”地区。据统计,大约有3000万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而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就达到1000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刚刚结束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这也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客观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及区内的人口较多,这些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就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协调好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实践中,许多自然保护区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实验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经济对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增加社区居民收入,扩大就业门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自然保护区内5%的土地大力发展毛竹、茶叶等生态产业,有效地保护了95%的保护区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区内群众的收入水平,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做法。

四、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缺乏系统科学规划的指导,自然保护区布局不尽合理;二是部分地区还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自然保护区妨碍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保护区事业重视不够,支持不力;三是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四是自然保护区所需资金缺乏保障,限制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高;五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较低。根据2005年对林业系统634个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结果,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平均得分为51.9分,其中得分小于60分的保护区有371个,占69.4%,这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总体偏低。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制约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加快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尽快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全面实施《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批准实施了《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规划》积累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在深入调查我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我国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及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网络体系,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建设、发展和优化进行了系统规划。今后我局将以《规划》为原则,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宏观指导,确定一批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物种和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关键区域,有重点地在最需要保护的地区抓紧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同时,根据《规划》对我国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整合,从系统和网络的角度建立自然保护区间相互联系的生境廊道,或按山系、流域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以此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

另外,我局将选择建设一批能与国际保护水平接轨的示范自然保护区,以指导和带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我局于2005年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对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强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推进自然保护区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按照文件的有关要求,强化行政执法和处罚,坚决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并积极引导自然保护区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自然保护区的科研水平。

(二)重视自然保护区人才培养工作。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内涵复杂的工作,科技含量也比较高,需要有相应的人才队伍来承担。但是,当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缺乏人才的压力。为使快速发展的自然保护区事业有专门的学科和人才的支撑,200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决定共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全面系统地进行自然保护区人才培养。

今年,学院已经招收了30名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本科生,但这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客观需要相比,这个招生规模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同时,我们希望各科研院所也加强自然保护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协助我们办好自然保护区中、高等专业教育和开展好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培养各层次人才。

(三)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研究和实践。自然保护区是复杂的社会载体,区内及其周边生活着许多居民,他们长期依赖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以种植业、养殖业等方式世代居住、生存、生活和发展,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科学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这是当前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但是,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复杂多样,既包括了生物多样性资源,也包括文化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景观资源和洁净的空气资源等,同时,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还具有原始性和脆弱性。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何种方式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以保证主要保护对象不受威胁和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局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也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以进一步发挥自然保护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突出作用。

(四)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这对林业,尤其是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然保护区工作者要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并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其在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核心技术、重点难题上的突破作用,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科技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力度,一是认真做好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科学考察工作,查清本底情况;二是以自然保护区为平台,以保护对象为重点,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吸引、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到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并加强保护区科研能力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科研水平;三是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按照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选择有条件的进行试点,不断总结和建立评估指标、标准和办法,并全面组织实施;四是开展自然保护区资源科学利用模式的研究,协调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本文关键词:赵学敏,ku游平台,积极,推进,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

本文来源:ku游平台-www.indiaholistic.com